协调 · 交流 · 资讯 · 服务

Coordination,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技术赋能与智慧升级

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技术赋能与智慧升级

来源:数智视角 发布时间:2025-08-28浏览:12
人工智能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超大城市在人口密度、交通压力、公共安全、环境治理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治理模式在应对复杂、动态、高密度的城市运行需求时,逐渐暴露出响应滞后、信息割裂、资源错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体系,推动城市从“经验管理”向“智能治理”转型。AI巡检、智能摄像头监测、城市大模型等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城市治理的逻辑、流程与效能。

一、城市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现代超大城市普遍面临治理对象多元化、信息壁垒严重、技术底座薄弱、响应机制滞后等问题。

首先,城市居民构成日益复杂,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交织,需求呈现个性化、动态化特征,传统治理手段难以精准识别和响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其次,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社区组织之间数据标准不一、平台互不联通,形成“数据孤岛”,导致信息无法高效流转。再次,尽管许多城市已部署大量传感器和监控设备,但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与智能分析能力,导致“有数据、无智能”。最后,多数城市仍依赖“问题发生—人工上报—部门响应”的被动治理模式,难以实现风险预警与主动干预。

二、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的核心机制

人工智能通过数据驱动、智能感知、流程优化与协同决策,正在构建新型城市治理范式。

(一)AI驱动治理结构智能化重构

传统科层制治理依赖人工经验判断,响应周期长、主观性强。而AI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动态感知、问题识别与趋势预测。例如,通过构建城市级AI中台,整合交通、安防、环境、民生等多源数据,形成统一的“城市智能中枢”,提升治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AI技术推动治理流程从“事后处置”向“全周期管理”转变。借助AI算法,城市管理者可实现对潜在风险的早期识别、自动派单、闭环跟踪与效果评估,显著提升治理效率。

(二)AI巡检与智能监控:实现城市“主动感知”

AI巡检系统正逐步替代传统的人工巡查,广泛应用于市政设施、交通道路、地下管网等领域。例如,AI无人机可定期对桥梁、隧道、电力设施进行自动巡检,识别裂缝、锈蚀等隐患,并生成维修建议;AI机器人可在地铁、机场等重点区域执行安全巡检任务,实时识别异常行为。

在公共安全领域,AI摄像头监测系统已成为城市“智慧之眼”。通过部署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智能摄像头,系统可实时识别占道经营、乱扔垃圾、高空抛物、人群聚集、交通事故等事件。例如,深圳部分社区已部署AI高空抛物监测系统,一旦检测到物体下落轨迹,系统自动抓拍并报警,有效提升了社区安全水平。

此外,AI视频分析技术还可用于交通流量监测、违章行为识别、应急疏散模拟等场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天候、全时段感知。

(三)AI优化治理流程与服务响应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城市治理的基本流程。通过构建“发现问题—AI分析—自动派单—处置反馈—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AI系统显著缩短了问题响应时间。

以“AI+网格化治理”为例,系统可将城市划分为若干治理单元,结合AI摄像头、物联网传感器、市民上报等多渠道信息,自动生成事件工单并智能派发至责任单位。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已试点AI智能派单系统,对12345热线、政务APP等渠道的市民诉求进行语义分析,自动分类并推送至相关部门,处理效率提升40%以上。

AI还可用于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例如,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与实时人流,AI系统可动态调整公交班次、共享单车投放、公共照明开关等,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

(四)AI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人工智能不仅服务于政府管理,也为公众、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提供了技术平台。基于AI的开放数据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接入城市数据,开发便民应用。例如,市民可通过AI助手查询实时路况、停车位、空气质量等信息;社区组织可利用AI分析工具评估社区安全风险,提出治理建议。

AI还支持构建“城市数字孪生”系统,即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城市的动态映射模型,用于模拟政策效果、测试应急预案、优化城市规划。例如,深圳龙华区已建成社区级数字孪生平台,结合AI算法对社区运行状态进行仿真预测,实现从“治”理向“智”理转变。

三、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的实践路径

要充分发挥AI在城市治理中的潜力,需从平台整合、技术深化、安全治理与系统建设四个方面推进。

(一)整合AI平台,构建多源协同机制

当前城市AI系统存在平台分散、算法不兼容、数据难共享等问题。应推动建设统一的AI中台,整合交通、安防、环保、城管等领域的AI应用,实现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融合与算法协同。例如,上海“一网统管”系统已初步实现AI视频分析、交通调度、应急响应等模块的集成,形成市级—区级—街镇三级联动的智能治理体系。

(二)夯实AI技术底座,拓展应用场景

AI治理依赖高质量的数据采集、算力支持与算法模型。应加快部署具备AI能力的边缘计算设备,提升摄像头、传感器的智能识别水平。同时,推动AI在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分类监管、噪音污染监测、消防安全预警等“小切口”场景中的应用,逐步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北京市“接诉即办”系统通过引入自然语言处理(NLP)与AI分类模型,显著提升了市民诉求的处理效率,是AI赋能基层治理的典型案例。

(三)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合规

AI系统的广泛应用带来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挑战。应在技术设计中嵌入隐私保护机制,如数据脱敏、联邦学习、访问权限控制等。同时,遵循《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要求,建立AI应用的伦理审查与风险评估机制,确保技术应用在合法、安全、可控的轨道上运行。

(四)构建主动感知的智能系统

未来城市治理应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见”。通过训练城市治理大模型(Urban Governance LLM),融合历史数据、实时感知与外部环境信息,实现对城市运行趋势的智能预测。例如,重庆已启动“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治理行动计划”,探索利用AI大模型提升社区安全、应急响应与社会稳定预警能力。

结语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技术。AI巡检、智能摄像头、城市大模型等应用,正在提升城市的安全性、效率与韧性。然而,技术本身并非万能,AI治理的成功依赖于数据整合、系统协同、安全合规与制度保障。未来,城市应以“技术+机制”双轮驱动,推动AI从“辅助工具”向“治理中枢”演进,真正实现智慧、高效、可持续的城市治理。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