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钢构智造有限公司崭新的智能化料库前,天车自动运转,全自动化分类,钢板精准堆叠,整个库区井然有序,却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这座国内钢桥梁行业首个“无人化”智能料库投用,让交通钢桥制造领域进一步突破传统模式,向智能化制造的更高层级深入迈进。
在附近的天眉乐高速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忙着把钢构部件送到最准确位置上,从而让这些桥梁的骨骼化作横跨山涧的银色脊梁。四川交建集团桥梁分公司天眉乐TJ7标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张才良表示,“无人化”智能料库投用后,每一次钢构部件到项目的时间更快更精准了,大大缩短了项目工期。
储存量惊人 - 相当于27个埃菲尔铁塔
想象一下,27个埃菲尔铁塔的重量叠加在一起,那是怎样震撼的场景?
“智能化料库存储量高达20万吨,相当于27个埃菲尔铁塔重量总和!”在该料库前,伴随着机器的巨大轰鸣,蜀道集团四川路桥交建钢构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总经理张琳介绍,该料库不仅具备强大的承载能力,“还具备高效的作业能力,日吞吐量超过500吨,可同时为10余个万吨级钢结构桥梁项目提供生产所需的钢板原料。”
从空间布局来看,它由3跨库区和234个精心规划的钢板垛位构成,确保了钢板的有序存放与高效管理。在设备配置方面,配备了6台性能卓越的电磁桥吊,可精准、快速地进行钢板吊运,现场可以看到巨大的机械臂在轨道上有条不紊地移动着,灵活地伸展、抓取、放下。
4条电动轨道车出料线以及6个卡车进料口,则保障了进出料的流畅与高效,为整个存储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控制室内,几块巨大的显示屏闪烁着各种数据和图像,2名工作人员通过操作电脑,就能对整个料库的生产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
突破传统模式 -“黑科技”赋能无人料库
“传统料库一个天车需要配一名司机、两名挂钩工,还要管理人员,两班倒就要7-8个人。”蜀道集团四川路桥交建钢构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副部长高旭超介绍,在传统桥梁钢结构行业中,钢板存储管理是典型的“体力活+脑力活”,每一块钢板的信息都依赖手动记录,每一次位置的挪动都全靠人工操作,长期面临效率低、成本高、易出错等难题。
而现在,6台智能天车同时作业仅需2人监管,作业效率提升3倍,日吞吐量可达1000吨以上。
如此高效的料库,有哪些“黑科技”?这座历时两年研发的智能料库攻克了6项关键技术难题,高旭超表示:“这座国内首个实现全过程无人化作业的钢板料库共获得了16项发明专利,采用了5G通信、AI调度算法等多项技术。
“以电磁桥式起重机、电动轨道车等装备为载体,集成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有线和无线网络、人工智能和流程优化等技术,研制了集自动作业、远程遥控、地面操控等三种工作模式于一体的钢板料库智能运行成套装备与技术。”高旭超介绍,团队自主研发高精度可旋转式电磁吊具设备,量身定制电动轨道车,显著提升了设备间的智能交互能力和自动化控制水平,实现从原材料存储到生产加工的无缝衔接。
运行管理可视化方面,则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将库区实时状态以三维动态画面呈现于监控大屏,使库存信息与设备运行状态一目了然。此外通过采用智能优化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系统能动态调整资源分配,自主提升空间利用率,实现了钢板从入库、存储到出库的整个流程均无需人工干预,工作效率较传统料库提升了3倍以上。
据了解,对于钢材料库而言,传统作业方式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以前工人夜间作业要戴头灯,找钢板往往会到处翻找,极其浪费时间;而且雨天容易滑倒,甚至发生过工人被钢板绊倒受伤的事故。”高旭超表示,如今,在科技赋能下的无人化作业不仅保障了安全,还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运行。
在目前的入库环节,每块钢板会被赋予唯一数字编码,如同“身份证”般精准记录规格和型号等信息。存储环节,智能算法实时优化垛位分配和运输最佳路径,确保钢板存储井然有序。“目前钢板定位精度可达正负30mm,彻底解决了传统料库找料难、效率低的问题。”高旭超说。
目前,该料库已为西香高速、天眉乐高速、成乐高速扩容、广绵高速扩容等多个重大交通建设项目提供钢结构材料。据业内预测,到2035年,我国钢结构用量将达到每年2亿吨以上,占粗钢产量25%以上。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推动钢结构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加速其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关于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仍是灯塔。张琳表示:“我们也希望将这套系统和方案向上推广延伸至各大冶炼钢厂和钢材供应商,以实现原材供应的统一性,推动产业链的整体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