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怎样铸成的?是靠一点一滴、事无巨细、无孔不入地严格管理、监督、教育、防卫铸成的。安全意识、安全技术、安全知识、安全手段在所有的人身上、在所有的地方都时刻存在,安全才是“安全”的;安全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所有领域,不安全因子才无法“无孔不入”。
安全防范要细到什么程度才能赢得最大安全呢?2月8日这天《参考消息》有个关于美国产品说明书的报道,应该给我们以启示。说的是,美国人可以因为某产品没有注明使用说明而把任何一家企业告上法庭,这也促使企业不得不给自己的产品撰写匪夷所思的说明;有一家好事的组织每年都举办比赛,评选“最可笑”的说明书,“得奖”的很多,比如有:“吹风机:不要在睡觉的时候使用”;“冷冻食品:建议化冻后食用”;“甜面包圈:如果您加热食用,该产品会很烫”;“仿超人的服装:穿上这件衣服也不会让你飞起来”;“婴儿车:折叠之前请先把婴儿抱出来”;“洗碗机:不要让婴儿在洗碗机内玩耍”;“马桶刷:不得用于个人卫生”;“搅拌器:该机器工作时不要触摸里面的食物”;“电熨斗:穿在身上的衣服不要熨”等等等等。看这样的“使用说明书”,确实让人忍俊不禁,谁傻到用熨斗熨烫穿在身上的衣服的?谁不知道折叠婴儿车之前先要把婴儿抱出来?谁会让婴儿在洗碗机内玩耍?可是,一万种“不可能”的背后,人们还真得当心那“万一”,譬如小孩子穿上仿“超人”的服装,万一真的到楼顶试试“飞起来”的效果呢?
世界上不怕“可笑”,怕就怕“不认真”仨字。用燃气热水器洗澡惹下的祸端多年来确实是不少了,但就是没有人认真地对付这个问题;小果冻噎死小伢儿的事情也不少了,而我们的一些产品说明书,却在尽量避免把潜在的安全隐患写在上头,怕不好卖啊!
安全是民生大事,没有安全就没有幸福。三个英国人就安全所说的话给我印象深刻,培根说:“看起来并不危险的事,实际上却很危险。”托·富勒说:“能及时惧怕危险者,危险很少殃及他。”而莎士比亚则云:“我们要从危险的荆棘里采下安全的花朵。”他们的话都是对个体的人来讲的,而就我们大家而言,仅仅空说安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