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 · 交流 · 资讯 · 服务

Coordination,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以智慧园区与社区为双翼,解锁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落地密码

以智慧园区与社区为双翼,解锁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落地密码

来源: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咨询 发布时间:2025-11-04浏览:64
全域数字化,智慧园区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未来十年城市数字发展划定了 “路线图”。这份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驱动,通过构建集约数字底座、破除制度堵点,最终实现城市治理高效化与民生服务普惠化 —— 而智慧园区与智慧社区,正是这一宏大战略落地的 “最小实践单元” 与 “成果感知窗口”。如何让顶层设计真正扎根这两个场景?本文结合《行动计划》核心要求,给出可落地的实施路径。

01、战略锚点:读懂《行动计划》的三大核心逻辑

《行动计划》的精髓,在于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构建了 “目标 - 路径 - 保障” 的完整框架,其核心可概括为三大导向,也是智慧园区与社区转型的根本遵循:

数据驱动:从 “信息沉淀” 到 “价值变现”

文件明确指出,要发挥数据要素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 “协同优化、复用增效和融合创新作用”。这意味着园区与社区的数字化,不能停留在 “收集数据”,而要将数据从 “静态信息” 转化为 “动态资产”—— 比如用园区企业数据匹配政策、用社区居民数据精准服务,让数据成为转型的 “核心引擎”。

场景导向:从 “技术堆砌” 到 “民生有感”

《行动计划》提出的关键目标,是 2027 年底前实现 “高效处置一件事” 覆盖城市运行重点事件、“高效办成一件事” 覆盖高频民生事项。这要求园区与社区的转型必须 “以用为要”:企业关心 “政策能不能快速享”,居民关心 “办事能不能少跑腿”,所有技术应用都要围绕这些 “可感知的需求” 展开。

底座统筹:从 “孤岛建设” 到 “协同互联”

文件强调要 “推进设施联通、数据融通、平台互通、业务贯通”,构建统一的城市数字底座。这意味着园区与社区不能再搞 “各自为政” 的系统建设,而要接入城市智能中枢、复用 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等公共资源,确保数据能跨场景流动、成果能跨区域共享。

02、智慧园区:从 “物业式管理” 到 “产业级赋能” 的跨越

传统园区多聚焦 “修路灯、管停车” 的基础服务,而《行动计划》指引下的智慧园区,需升级为 “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产业创新” 的经济载体,具体可从三方面突破:

建 “园区经济数字大脑”,让服务更精准

整合企业能耗、用工、研发、物流等数据,搭建经济运行监测模型 —— 既可以实时预警产业链断点(比如某企业原材料短缺),也能精准推送惠企政策(比如为科技型企业匹配研发补贴),这正是《行动计划》“推动城市经济智慧调度监测” 要求的微观落地。

搭 “可信数据共享空间”,让协同更高效

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建立园区级 “数据沙箱”:允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享非敏感数据(比如零部件供需信息),孵化 “数据即服务(DaaS)” 新业态 —— 比如为物流企业提供园区内 “货物周转率” 数据,帮助优化路线。这与文件 “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数据产业与数据密集型产业融合” 的方向完全契合。

做 “新技术首试场”,让创新更落地

主动对接低空经济、无人驾驶、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比如在园区内规划无人机物流航线,解决 “最后 1 公里” 货运难题;建设智能化路侧设施,支持自动驾驶车辆通行。这不仅能提升园区效率,更能成为城市吸引高端产业与人才的 “磁石”。

03、智慧社区:从 “便捷化服务” 到 “全龄友好共同体” 的升级

智慧社区的核心,不是 “装摄像头、搞 APP”,而是如《行动计划》所言,构建 “适老化、适幼化和无障碍” 的数字友好环境,让每类人群都能感受到 “数字温度”,具体可聚焦三个方向:

练 “民情感知” 本领,实现 “未诉先办”

整合社区网格数据、物联设备信息(比如电梯故障预警)、居民反馈(12345 热线、社区群留言),构建 “民情画像”:比如通过独居老人 “水电使用频次下降” 预判照护需求,通过 “儿童活动区人流激增” 提前增配安保 —— 这正是文件 “提升社情民意实时感知与精准服务水平” 的社区实践。

建 “一站式数字生活圈”,聚焦 “一老一小”

打造集成政务、医疗、养老、托育的社区服务平台:对老年人,提供 “一键呼叫”(联动社区医院、家政)、“语音版办事指南”;对儿童,开发 “课后托管预约”“安全定位手环”;同时推动社区医院与大医院 “诊疗数据共享”,实现 “小病不用出社区”。所有服务都要避免 “数字门槛”,比如保留线下窗口、安排志愿者协助操作。

强 “平急两用” 能力,筑牢 “安全底线”

将社区设施与城市应急体系联动:平时作为充电桩、活动中心的空间,紧急时可转换为应急避难所;利用《行动计划》提倡的 “数字化预案库”,开展台风、火灾等场景的仿真推演 —— 比如模拟 “老旧楼停水” 时,如何通过社区 APP 分时段送水,提升基层应急响应效率。

04、共通基石:让转型 “走得稳、走得远”

智慧园区与社区的转型,不能 “单打独斗”,需夯实两大共通保障,呼应《行动计划》“全过程优化转型生态” 的要求:

锚定 “城市统一底座”,拒绝 “数据孤岛”

必须接入城市级数字基础设施:园区的经济数据要对接城市 “经济运行监测体系”,社区的民生数据要融入城市 “民情感知平台”;同时复用城市 CIM 平台、算力资源等公共资产,避免重复建设 —— 比如用城市实景三维数据做社区管网排查,既省钱又高效。

探索 “长效运营模式”,避免 “建而不用”

转型不是 “一次性投入”,需构建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居民 / 企业参与” 的运营机制:比如引入专业数字公司负责平台维护,通过 “增值服务”(如园区企业的数据分析服务、社区的家政预约抽成)实现盈利;同时建立 “用户评价机制”,比如每月收集企业 / 居民满意度,动态调整服务内容。

05、结语

《行动计划》的发布,标志着城市数字化从 “单点突破” 进入 “全域协同” 的新阶段。智慧园区是 “产业赋能的引擎”,智慧社区是 “民生幸福的载体”—— 二者如同城市转型的 “双翼”,缺一不可。唯有坚持 “政策为纲、场景为根、民生为本”,才能让这些 “微细胞” 持续迸发活力,最终汇聚成全域数字化转型的磅礴力量,推动城市迈向更智能、更温暖的未来。

互动话题:您所在的园区 / 社区有哪些数字化尝试?是 “无感停车”“线上办事”,还是 “适老化改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探索更优的转型路径~

编辑精选